二郎神的传说
尽管二郎神是征讨叛乱势力的神将,但在广为人知的沉香救母传说中,他却扮演了无情无义舅舅的角色。
二郎神在民间的知名度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。孙悟空挥舞金箍棒,将众神打得四散奔逃,即便是以勇猛著称的哪吒三太子也难以抵挡,最终败下阵来。然而,正是二郎神最终制服了孙悟空。
二郎神的信仰起源于蜀地,他亦被称为灌口二郎神,是道教中的一位水神。不过,关于二郎神的起源,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。
有观点认为:二郎神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泰国的李冰。
李冰,战国时期秦国蜀郡的太守。在秦孝文王统治时期,他领导民众建造了都江堰,使得川西平原的广阔农田得以灌溉,蜀郡因此转变成一片肥沃的土地。民众感激李冰的恩惠,建立庙宇以示纪念,李冰遂被尊为神明。他被封为“大安王”,随后又晋升为“应圣灵王”。供奉李冰的庙宇位于永康郡导江县。
展开剩余76%到了宋朝,皇帝下令重建李冰庙,并追封他为“广济王”。因此,民众开始尊称李冰为广济王,并每年举行祭祀活动。
另一种说法是:二郎神其实是李冰的次子李二郎。宋代学者朱熹指出,蜀中灌口的二郎庙是为了纪念李冰建造都江堰的功绩而建立的,而二郎神正是李冰的次子。
清代的文献记载:二郎神是李冰之子,蜀地人民普遍供奉他,并尊称他为川主。他的雕像英俊优雅,身旁有侍从手持鹰犬。
据史料记载,李冰之子曾成功驱逐都江中的恶蛟。民间亦流传着李二郎斩除孽龙的传说。李冰,秦国蜀郡的郡守,其子李二郎亦随父迁至蜀郡。当时,蜀郡频发水患,李冰派遣李二郎四处探寻水灾之源,以期彻底解决。李二郎不畏艰难,跋涉山川,经历无数寒暑,却始终未能找到解决之道。某日,当李二郎穿越一片山林时,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,他果断射杀了猛虎。此举赢得了七位正在捕猎的猎人的敬佩,他们愿意加入李二郎,共同寻找水患之源。当他们抵达灌县附近的一条小河时,听到附近茅屋中传来哭泣声,原来是一位老婆婆因孙子被选为祭品,献给水怪孽龙而悲痛欲绝。李二郎得知后,意识到水患的根源可能就在此处。于是,他与七人返回,向李冰报告了情况。
李冰传授了他们捕捉孽龙的方法,众人依计行事。到了祭祀孽龙的日子,李二郎手持三尖两刃刀,与七位朋友一同潜伏于江神庙神座之后。不久,风雨交加,一条孽龙飞入庙内,欲夺走祭品。
二郎携手七位伙伴勇猛地冲出,与孽龙展开激战。尽管孽龙凶猛无比,但李二郎更是英勇非凡,挥舞着三尖两刃刀,刀光剑影之中,孽龙逐渐不敌,只得虚晃一招,逃出庙宇。此时,民众纷纷前来支援,四周锣鼓震天响,人潮汹涌。孽龙心生怯意,潜入水中,李二郎等人亦紧随其后跃入水中;孽龙逃至岸边,李二郎等人上岸继续穷追不舍;走投无路的孽龙最终被李二郎擒获。经过一番激战,二郎及其伙伴都感到疲惫不堪,于是下山休息,将孽龙安置于河中。不料河中藏有一个龙洞,直通大河,孽龙趁机逃脱。李二郎察觉后,将三尖两刃刀横放河面,俯身将耳朵贴在刀柄上仔细聆听,突然惊呼:“孽龙逃走了!”众人急忙再次追捕孽龙,最终在江堰上将其追上。用铁链将孽龙锁在伏龙观石柱下的深潭中,从此,水患不再发生。
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李二郎斩除孽龙的故事。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,百姓们在祭祀李冰的崇德庙中,将李冰之子李二郎的塑像作为陪祀。
自五代时期起,李冰及其子李二郎均被封为王。到了宋代,蜀地的居民在都江堰附近的灌口建立了二郎神庙,宋仁宗赐封李二郎为惠灵侯,并赐号“护国灵应王”。随后,宋徽宗又将其封号更改为“昭慧显灵真人”。
据宋代洪迈所著《夷坚志》记载,永康郡的崇德庙是灌口二郎神的祠堂,二郎神被封为王。二郎神庙设有监庙官,蜀人对二郎神极为敬重,每个季节都会献上供品。若民众有事祈求二郎神,需宰羊献祭,有时一年内竟需宰杀多达四万头羊。
元代和清代的皇帝也曾赐封李冰父子,因此后来李冰祠被更名为二王庙。
根据另一种说法,二郎神的原型是隋朝道士赵昱,他曾经担任过蜀郡嘉州的太守。这位太守得知自己管辖的嘉州遭受蛟龙之害,怒不可遏,亲自携带利剑下水与蛟龙展开激战,并成功将其消灭。赵昱离任后,某次当地遭遇大洪水,有目击者看到赵昱英姿飒爽地骑着白马,手持弹弓,牵着猎犬,从江面上飞驰而过,洪水随之消退。蜀地的人民感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勇太守,于是在灌口为他建造庙宇,尊称他为灌口二郎。
发布于:江苏省
